朱双全:移动医疗创新要回归医护需求本源
资深移动医疗从业者、途友深圳市联新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朱双全认为,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是医患双方共同的需求,回归本源,满足这些,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移动医疗创新产品。
对此,重点关注医疗健康投资方向的途友,平安创投总经理张江非常认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英途君将他们的想法和判断一并分享给大家。
分享途友
深圳市联新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朱双全在旧金山海湾
事实上,“创新”两个字换成“发现”更准确。医院需求就在那儿,任何产品只有满足医院实在需求,解决实在问题,才是一个漂亮产品。过去几年,移动医疗被广泛讨论。热度大有让人感觉移动医疗就是医疗的明天,医疗的未来。
我们对移动医疗的理解非常简单。它就是通过移动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软件这些手段去获取医疗信息,通过整合、分析来辅助或提供医疗诊断,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移动医疗的简单定义。如果我们过分地夸大移动医疗,或把移动医疗想象太美好,那可能会失去移动医疗的本质。医疗的本质就是治病。
事实上我们对移动医疗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关注和理解:
| 从医院角度
医疗就是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设想一下,一个医院去了不用排队、收费低、服务好,就是治不好病,这医院你一定不会去;如果你有什么疑难杂症到这个医院都能准确诊断,有病能够被治好,那么所有人都会抢着去这家医院。排队不重要,花钱也不重要,只要能治好病。
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医院对普通病患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比较接近了。这才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患者来说,去哪里不用排队和更方便就去哪里,他们的选择也变得更多了。
这对医院来说,有必要为患者提供一些方便的服务。基于这样的前提,医院才想做移动医疗。但如果单纯和盲目地去做移动医疗,不能给医院提供有效价值,那移动医疗对医院没价值。
| 从患者角度
无非就是图方便,越快越好,然后少花点钱更好。前提仍然是要能看好病,有这个前提才叫方便。如果不出家门就能看好病就更好了。
移动医疗能解决小部分或者某些问题,但它不能替代医疗。就好比患者去医院问诊,医生问哪里不舒服,患者回答说肚子疼。你要问医生得了什么病,那还得需要通过某些有效的辅助手段才行。
通过互联网问诊行不行?我不相信肚子疼通过互联网问诊能问明白。有些病通过互联网问诊,咨询一下也许可以。因为人有三种形态:健康舒服的人、不舒服的人和有病的人。不舒服的人如果长期不舒服,就是患病了。只有在不舒服的时候,才想去咨询,才想着不去医院行不行。这个时候会想能不能通过简单的方式问诊。
如果真有大病了,每个患者都会去医院的。那么在院内,能够通过某些有效的手段让患者就医的时候更方便,这是移动医疗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 从移动通讯和可穿戴设备角度
实际上,要看如联新做了什么样的产品给患者和医院。我们常犯的毛病就是想当然,我们想把产品做得尽善尽美。我们认为做了如此多的功能,让医院更有用了,事实
上,医院不需要画蛇添。医院的问题就在那里,能有效解决就是有用的产品。企业都说能够理解医院的需求,都说从客户角度出发,但是很少能真正理解医院需求。
联新尝试着梳理移动医疗。我们认为移动医疗只是医疗的辅助手段,它能提高效率,减少差错,降低成本。达到这三个目的,移动医疗就有价值。
从患者问诊到入院治疗,再到出院后的健康管理来看移动医疗,健康管理是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可没事就去看看自己的心跳,没事就看看自己的体温,没事就管理管理自己的健康,这是个正常人吗?没病也管出病来了。
事实上,健康人不需要健康管理。人就是一个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自然过程。到老了就会有病,达到一个程度就会不舒服。健康管理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一个不正常的行为。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态。
我们把移动医疗的表现形式列出来了。比如垂直的健康管理、医疗患者问诊咨询的APP、预约挂号、生命体征、第三方的诊疗、慢性病体征等;医院的HIS、LIS、RIS、PACS这些基础建设,没有这些,就没有后续移动医疗的发生,医院的移动医生、移动护理、院内通讯等,这些所有衍生的辅助手段,就都没有基础。所以,医院是首先实现了基础信息化建设,再和互联网连接,移动医护类软件作为辅助化手段具体应用。
老百姓,对移动医疗有更多过分和错误的的解读。如果问大家什么是移动医疗,我估计有人会说移动医疗是一个APP,移动医疗是一个血糖仪等等。
实际上,移动医疗涵盖各种医疗辅助手段,还有各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今天已经有了许多移动医疗的展现形式,后面的技术无非就是移动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软件和智能终端。
医疗需要实实在在准确的生命体征信息,体征信息要获取需要传感器,这时候通过可穿戴设备能够很便捷的获取体征信息。以前需要采血才能做化验做检查,假如说今天不用采血了,能无创化验血糖,可以吗?
以色列有家公司做了一个无创血糖仪,这种可穿戴设备如果应用到糖尿病患者身上,是不是很具有价值?当然,今天大家验血糖都用试纸来测了。每次也要取血,无创无痛少血都是在减少患者痛苦。
让我们去医院里面不用再排队了,这是我们期待的。但是每一件事情的根本,都不能离开有效的治疗。什么事情都做了,就是病没看好,那这些所做的事情都是没有价值的。基于这些,我们看看到底哪些技术为我们的移动医疗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诠释。
| 移动医生
医生全职问诊,坐家里可以看病,可能吗?在美国能,在中国不能。因为中国政府规定:只有医疗机构才能开医嘱。医生不是医疗机构,在诊所行,在社区医院行、在
医院也行。医生可以代表医疗机构开医嘱,但是离开医疗机构不能独立开医嘱。全职医生可以兼职开医嘱,但是必须加入另外一个医疗机构。
移动医生在医院的应用更多的是用来查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医疗最后二十米。客观地说,在我们了解的医院中,对移动医生的需要还真没有那么多。反过来说,医生
还没有找到移动医生的价值所在。在病房查房的时候需要的信息量特别大,简单的移动医生不能满足需要,一个医生查房的手推车解决的问题不多。
| 移动护理
移动护理的应用和发展是最快的,也最坚实的,解决了护理部太多的问题。首先,解决的是三查七对的问题。移动护理就是从核对患者身份开始,继而发展到现在,床旁护理的概念已经从最初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护理活动。我们常说把护士还给患者,这事现在医院真的做到了。
有了这些移动医疗的手段,让护士围绕患者转,才能得以让查看医嘱、执行医嘱、写护理记录,都可以在床旁进行。这些专业性应用对于患者说没感觉,但护士在床边待的时间多了。
患者是需要心理安慰的,是需要心理治疗的。面对面的医生站在眼前跟你说话,这就是治疗。护士也一样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面对面,本身就是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
医生、护士本身人文治疗的成分,这是移动医疗解决不了的。当移动医疗让护士更多的待在患者床边的时候,同时要让护士工作更有效率,那才是移动医疗所体现的价值。
如果,现在问医生和护士愿不愿意使用更多的移动医疗终端产品——不一定。医院觉得好,患者觉得好,但是医生不一定觉得好,护士不一定觉得好。因为,他们工作
强度或许比以前更大了。如果能够同时让医院、医护人员、患者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才是好的移动医疗辅助手段。单纯从某一方面,这对推广移动医疗普及,具有
极大的阻力。
在中国医院做移动护理的应用,好的并不多。要么是产品有问题,要么是医护人员不大愿意去使用,要医院强力去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产品要么没有解决问题,要么让医护人员更麻烦,比以前更痛苦。本来就已经够累了,用了之后比以前更累了,考核的事情更多了,这些就是痛苦。
我们做产品,首先,要能解决医生和护士愿意使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让患者体会到价值,这个核心问题是我们不可回避的。
| 院内通讯
医务人员在医院内打电话,通过座机或手机。患者给医生打电话,那就麻烦了,医生要把手机号码给患者吗?显然不适合。如果可以随时呼叫医生,有这种通讯的手
段,是不是有价值的呢?这是需要讨论的。因为医生很忙,或者医生不是随时能被呼叫的。有效的通讯手段是存在的,是不是能够有效地应用在医院里面,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
我们把VOIP技术、互联网通话技术,做出医院院内的通讯,比如说呼叫。患者如果下载一个APP,在手机上点一下医院就有反应,这就是和医院的结合。对医院来说减少了呼叫系统的费用,呼叫系统并不便宜,维护起来还麻烦。我们有众多的科技手段,将这些技术整合起来,才可以从根本上一点一滴地改善医院存在的一些问题。
| 设备管理
医院的智能设备还仅限于计算机和大型的智能设备,未来更多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终端,更多的物联网技术将应用到医院的时候,似乎医院里的每一个冷冰冰的东西都
用于治疗了。要管理这些智能设备,需要有手段,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今天如果我们开始做好准备,随着医院的发展,随着智能手段的普及,这些就不会成为问题。
联新是干嘛的呢?联新做了一个“医互通”平台,把可穿戴设备和这个平台对接起来,和在院内让医生护士能有效的移动沟通和服务。我们做了移动医生、移动医护,
院内通讯、设备管理、生命体征采集、慢性病管理等。我们做了好产品,希望有医院能使用,也希望我们做出来对医疗真正有辅助能力的产品。
来源:朱双全在“2015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汇溪湖信息化论坛”上的主题演讲,英途有删节编辑。
点评途友
平安创投总经理张江在旧金山
| 移动医疗是颠覆医疗还是改善医疗
医疗本身是没办法是被颠覆的,但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的移动医疗可以颠覆医疗的手段、路径和格局。
| 移动医疗的风口
从商业和投资角度,大家都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但在什么时间点发生,投资机会是什么,什么时候是机会?现在能确认的是,移动医疗在改变医疗行业,涌现出很多机会。
| 从联新科技的情况看
联新移动医疗产品一个重要的能力在于:把医院内数据,通过工具联动到院外,非常有价值。院内院外的连贯服务和联动作用,对于疾病管理非常有价值,也对竞品非常有壁垒。
就我的观察,跟欧美比,中国、以色列的移动医疗创新模式并不落后。中国完全可以在移动医疗技术上,引进欧美先进技术,结合中国模式,做出移动医疗的创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们相信,对全球商业新锐与热点的探思,将改变中国商业的未来!
- 英途,与全球商业面对面。王石、周鸿祎、孙振耀、金志国等近百位企业家曾参与我们推出的英国、以色列、日本等全球交流合作项目。
- 关注全球商业趋势,请关注@英途 微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