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enu
   
Categories Menu


本文是途友林彦军在参加完刚结束的“英途2016硅谷互联网金融考察(第二期)”之后的随想纪要,即兴写于回程的飞机上。主要讨论了互金的中美现状和未来走向,亮点标杆企业以及投资机会。

这是今年第二次到美国,而且是最喜欢的城市旧金山。主要议程是参加LendIt全球互联网金融这个最大的盛会,但更重要的是去看看一些同行,寻道解惑,见见一些有思想和技术的人,顺便也开始在这个创新的国度寻觅一些投资的机会。

 

几年前还只是为了给一些投资人交流投资的LendIt平台现在已经俨然发展成了一个规模极其盛大的论坛,尽管市场情绪已经反转,参会人数还是破了纪录,达到了3500多人。一方面说明这个行业已经成了气候,另一方面市场情绪迅速转向悲观,未来路在何方,很多人也迫切需要解惑:寒冬来了,人总是想聚群抱暖。

  

今年参会的中国公司和投资人依旧不少,也依然有专门的中国馆活动,但大家已变得低调和务实很多,也可能受国内气氛影响,赞助榜上就中国公司的身影已不多。大家更多的是带着疑问来看看、听听,宣传在这个面向全球的论坛上已非主要目的。

 

第一天的开场依旧由Lending Club的CEO开始。他的演讲主题也贴景:From Sapling to Ironwood——从幼苗到铁木,这个其实也很恰当的反应了今年行业的基调——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业者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持稳定增长再到开枝散叶。从中美两地看,不少问题其实很类似:经济开始下行,媒体变得负面,监管更加严格。回想起一年前资本追逐和媒体褒扬的盛况,这个行业的蜜月期似乎相对较早就结束了。其实蜜月结束的也不只是这个行业,很多热闹的行业已经喧嚣不再。周期越来越短,volatility却越来越大,人类的贪欲被资本放大,对规则和法律的敬畏却有所缺欠。

 

未来路在何方,不同的公司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未来的增长模式会更多元化,但核心却类似:开源创新,管控风险,掌握技术。Lending Club依旧专注于美国市场,开始布置场景消费,并深耕渠道;Prosper却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包括中国寻找更多的资本来源——在很多场合,资本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提到将成为制约,这和一年前情况已经不同,高质量资产和获客在那个时候更为重要,而机构的资金却随时予取。Avant依旧声称能保持高速增长,专注于为用户提供更低的成本,而核心是通过机器学习,加强风控,筛选更好的客户,给借款人提供更低的成本,而投资人也能获得更好的回报。从AI的兴起,机器学习已经越来越热门,在金融的应用更加直接,不管程度如何,现在作为一家FinTech公司,好像没有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很快就会落伍。我原来就有个看法,大家现在都谈互联网+,但很快可能就没人谈互联网,就像现在没人专门提电一样,互联网可能很快成为一个嵌入最底层的基础设施,而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才是真正的未来应用。究竟哪一家能跑出,还为时尚早,但作为增长的技术核心概念已经不可或缺,几乎每家美国同行都在谈,国内就还没有什么人提,但可能很快也会像大数据一样普及——“Big data is like teenage sex: everyone talks about it,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to do it, everyone thinks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so everyone claims they are doing it…”

 

虽然悲观的情绪渐增,却也依旧有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不仅保持了高增长,还获得了十亿美元的融资—这就是SoFi。4年半前成立,专注于顶级学校学生贷款的公司目前已经是美国估值最高的FinTech公司。其核心的关键在于专注于最有利的客群和最精准的风险定价。SoFi专注于提供毕业后学生的贷款再融资,这个处于早期职业生涯的用户群年龄25-40岁,在美国有约八千万,SoFi定位于只做最TOP的10-15%人群、约8百万到一千万人。这个战略定位是在创业一年后进行的调整,成效显著。交易额从13年2.2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50亿,今年更是预测可以到140亿美元,规模的增长却是在严格的风控下实现的—抵押贷款没有逾期,学生贷款逾期是0.02%,个人贷款坏账是0.4%。这样亮丽的业绩也使得其估值从创业初期12年的8百万美元增长到去年年底的32.5亿美元。尽管增长很快,公司目前的客户数依旧只有15万,只覆盖了目标人群的2%不到,而且还不包括美国以外的市场。公司现在也正扩张到资产管理和保险等产品。

 

学生贷款是美国第二大贷款市场,是很多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的重点,但只有SoFi最精准的定位于这个细分客户群,正因为专注,他们才能做出最精准的风险定价,为客户提供最低的贷款利率,同时也能获得最低的资金成本。从而能够迅速高质量的增长,而且这些客户的成长性很高,可以扩充的外延产品也很多,公司总裁兼CFO的愿景是这个公司很容易做到一千亿美元估值以上,这也是资本愿意在寒冬依旧追逐的原因。

 

模式和方法论固然值得学习,但更难得的是团队和文化。这次见得是SoFi的总裁兼CFO Nino Fanlo,老人家已经在金融行业里浸淫三十年,做过富国CIO和KKR合伙人,53年前从古巴到的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他说人要有信仰,一个伟大的公司要能够让一大批优秀的人为了信仰和目标聚在一起工作。而管理者最大的工作就是要找到这样的人并培育这种文化。真正相信信仰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希望能够make some impact,change the world。在这些精神和信仰驱动下才能不断的产生伟大的企业,资本在这个过程其实只是必不可少的催燃剂,而非相反。反思国内,曾几何时不谈借壳、重组就是傻子和落伍,利用一切的资本条件本没有错,但当一个社会的驱动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对投机的鼓动,当炒房炒股能够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实业,也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很静下心来专注的做事。而这种投机盛行带来的却往往是喧嚣后的灾难。股市如是,现在互联网金融的乱象也如是。中国不缺资本、人才,模式的创新,但缺的更多是信仰和精神,清晰规则的重塑和对市场规律的敬畏。

 

SoFi之外,还见了不少有意思的公司:Credit Karma,PeerIQ,Wealthfront,Premise等等。技术上和模式上的收获各有不一。但整体的感觉是美国的FinTech真正的是有Tech作为内核在推动,而Roadmap和策略也比较清晰,每一家公司也很专注于某个市场,并尽力差异化,这和国内的一窝蜂上,大家做的大同小异有很大的差别。在访问即将结束的时候,国内也传来了政府对这个行业专项整治的消息,过去野蛮增长已经不可持续,如何转向以用户和技术为核心的高质量和更加稳定的增长将是未来的生存和制胜关键:2016将是一个分水岭。

 

看完同行问道,这次还有个重要的任务是看看一些投资机会。几个感觉:一是估值真的便宜,和国内动辄开出的价格不可同日而语;二是资本的寒冬真的来了,硅谷VC的投资热情剧减。看了一个模式还算清晰的企业,已经有收入,融资75万美元,居然愿意用convertible  notes的形式,一年期,20%的折扣而且CAP的估值也只有几百万美元;一个十亿美元交易额的项目估值也才一亿多人民币:资本寒冬的情况几乎让我想起以前腾讯差点被以50万卖掉的情形,或许,在资本恐惧的时候才是应该更加进取的时候。有利的是以前这里的创业者很少搭理中国投资人,但现在本土市场的迅速降温也使得他们需要更多的选择。

 

个人看来,几个方向可能是未来的趋势:人工智能/机器学习(everyone is talking about it so price will be high),区块链(中国真正懂的人极少,因为不懂,所以真正看的人也不多,但这个行业可能属于宁愿投错也不能不投的行业),智能理财(robot wealth Managment会是未来一个趋势之一,但喜欢投机的国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被动,回报不高但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还不可知);credit analysis的技术,这个其实跟机器学习又会紧密相连,但如何能够更快速和低成本获得数据的公司也很值得关注。

 

经济和政治总是不可分。今年的美国大选也是一场HOUSE OF CARDS。中间刚好碰上民主党候选人辩论,辩论完了Sanders居然不留在最重要的州继续拉选票而是跑到梵蒂冈去朝圣。这个并非竞选团队的建议而是他自己很个人的决定。信仰,往往是最大的思想动力,政治也不例外。

  

每次旅途除了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能够结识一些很特别的人,这一次是参加的英途的团,除了行程和美食有惊喜外,更幸运的是认识很多有意思的途友,临走送别晚宴喝得尽兴,差点上不了半夜的飞机。也见了美国其他不少有想法和技术的人,上次我们的收获是团队多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希望未来也能有更多有信仰的人能够走到一起:

 

路尚漫长,坚定信仰,且行且敬畏。

 


林彦军 玖富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CSO)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货币银行学学士。2015年初加盟玖富,负责公司资本运作、战略规划、财务、法务、清结算等业务。其之前在香港工作多年,曾任职英国巴克莱投资银行部董事、瑞士信贷投资银行部董事等。拥有十几年投资银行国际化从业经验,并执行过一系列知名交易,成功帮助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完成融资、上市和收购兼并项目。在投行任职期间,主要专注于消费和零售、互联网和金融等行业,在投资银行的各个领域包括股权、债权、收购兼并和衍生品等方面均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对互联网和传统经济的结合研究深入。

文来自于英途原创


扫描即可分享全球创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