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enu
   
Categories Menu

以色列:不创新就会死

作者:新浪财经   2013-02-20 09:22
以色列社会对“失败”高度包容,尤其对于创业失败。甚至有雇主认为,如果来应聘的员工没有经历过创业失败,那他的经历可能是不完整的。对于自身与中国人的区别,犹太人的判断颇为犀利:“我们和中国人正好相反,犹太人有灵魂而没肉体,中国人有肉体但没有灵魂”。



大多数以色列人都很清楚地明白,以色列是个小国,美国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中东事务使这个小国先前作为“桥头堡”的地位逐渐下降,如果没有足够聪明的头脑的以创新思维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的话,国家随时可能面对危机。


以色列,特拉维夫海边。


刚从多少会令人有些不安的伯利恒回到境内,我能够比较放松地来欣赏这片狭小国土上难得的景观式海滩,虽然这样的海滩在地中海与爱琴海沿岸比比皆是,特拉维夫甚至也算不上是好的。


离我不远不近的地方有一位老人,他正在拿着中文教科书大声朗读简单的汉语词句。他似乎很远就开始关注我了,我一走近就开始喊:“你好!”以色列人很聪明,区分东亚民族的时候从来没有错过。


接下去他开始用英文说了,“我在学中文,我喜欢中国,因为中国从不侵略其它国家。我是1980年代从苏联回以色列的。苏联就很不好,一直喜欢侵略别人。”


我表示赞同。1980年代,大批苏联籍的犹太人,其中很多是高级工程师和顶级科学家,义无反顾地抛弃了他们在苏联的一切回到了这片贫瘠的土地,只为了实现犹太民族对上帝许诺之地的承诺。当然,这在苏联眼里,是令人发指的“叛国”行为,不过当时对于这点,素来排犹的西欧国家是抱着看笑话的心理的,因为他们眼中犹太人便一直是这样。


“但我觉得你们国家对自己太吝啬了,”他继续评论道,“你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这我很不理解,如果你们觉得自己的资源有限,你们完全可以去侵略其它国家。比如俄罗斯地这么多,你们应该去打俄罗斯。”


他停顿了一会儿,接下去用类似推销的口气说道,“如果你们觉得打不过他们的话,可以问以色列买武器。我们可是很愿意卖啊!”


在中国甚至是欧洲很多地方,应该也不乏热衷于评论时事的退休老头儿,但我却很少碰到提出有“具有深刻洞见和高度的可操作性战略”的老人,同时还以很开放的心态孜孜不倦地学习一门不太容易的外语。由他引发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让以色列如此独特?


大多数以色列人都很清楚地明白,以色列是个小国,美国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中东事务使这个小国先前作为“桥头堡”的地位逐渐下降,如果没有足够聪明的头脑的以创新思维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的话,国家随时可能面对危机。


正如香港出租车司机的名言“在香港你不工作随时可能会死”一样,在以色列便是“不创新随时可能会死”。


随机应变的作战文化


犹太人不是传统意义上驯良的企业员工。流传在将研发中心建立在以色列的美国IT公司管理层有一句俗语:管理5个犹太员工比管理50个美国员工还要难。这并非以色列人刻意刁难,而是源于以色列建国以后所养成的随机应变的作战文化。


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狭长的国土四周发生过五次全阵线开战的中东战争。本来规模就不大的以色列国防军通常是以3-5人的独立小分队为形式投入激烈的战斗。


面对经常四面楚歌的复杂战事,指挥部往往无法做到随机应变,而作战团队也有充分理由坚信自己比指挥部更有资格对现场的军事情况作出反应。


较高的教育水平、实战导向的战事培训以及多次战争的历练更加形成了以色列国防军这种尊重一线作战团队意见的独特文化,而这一文化也对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所有以色列公民都必须参加兵役,男性三年,女性21个月。在兵役后,这一独特的文化也被他们带入了高等教育阶段和工作领域。以色列的员工和团队经常以“蔑视”上级、挑战权威为自身的光荣传统,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下达指令的。


社交网络织就信赖


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同样能够培养出色的个人,但是“创新”并非仅靠个人就能够完成,而是要有具有凝聚力团队。然而,几个有共同目标或志趣,可之前并不互相熟识的人应该如何迅速建立起信赖感?


根据六度分割理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都能通过五个人连接起来。然而以色列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个数字可能只需一到两个人就可以了。


每个以色列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经历着社交网络的更换,从搬家、各个阶段的教育,以及极具特色的集体农场Kibbutz生活和兵役岁月。往往两个互不认识的以色列人见面聊上几句,就会发现对方的邻居或者亲属曾经在某个教育阶段、某个集体农场或者某个部队里共过事,从而建立起“基于个人经历”,而非仅仅是“第三方介绍”的了解和信赖感。


我也亲历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来自巴西的互联网创业者在以色列海法参加技术类的培训时,和讲师聊起来IT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最后竟然发现他下周回圣保罗要去拜访的一位投资商就是这个讲师以前参军时最好哥们的弟弟,这无疑为他赢得投资商的信任形成了良好的“基于个人经历”的熟识感。


由多重社交网络保障,人和人之间信赖感形成的速度和牢固程度都更高,这也使得以色列随时都能诞生众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工作团队。


对创新试错高度包容


在以色列,独特的社会文化也使得“创新”能够被鼓励的同时,也能够被管理。几乎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创过业,当然,同全球平均水平一样,其中大多数都是失败的。


然而,以色列社会对“失败”是高度包容的,尤其是对于创业的失败。甚至有雇主认为,如果来应聘的员工没有经历过创业的失败的话,那他的经历可能也是不完整的。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又如何能够知道怎样的创新是能够带来回报的?


包容性的社会文化使得关于创新的试错能够充分舒展,最终逐步使得创新的过程能够被预期和管理。事实上,《创新管理》是以色列商界带给世界商学院的一门有趣课程,不过或许除了以色列以外,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把如此悖论的两个词放在一起。


敢于挑战权威的个体,加上多重社交网络织就的信赖感,辅以对失败充满包容性和引导性的社会文化,使得“创新”深深烙印到犹太人的基因和行动中。


如今,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深入发展,技术和资本禀赋已不是以色列等美国盟友的垄断资源,各个国家围绕自身核心能力展开的全球化竞争趋向白热化。因此以色列更是明确地定义了其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自身与中国人的区别,犹太人的判断颇为犀利:“我们和中国人正好相反,犹太人有灵魂而没肉体,中国人有肉体但是没有灵魂”。这也是值得中国以及整个东亚文明去反思的,如何发挥巨大人口基数,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潜力?如何培育基于自身基因的独特创新文化(26.800,0.00,0.00%)?


(本文作者介绍:罗兰贝格区域发展与政府公共行业中心项目经理,在中东主要国家有丰富的工作和游历经验,参与制定中阿博览会等国家级中阿交流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