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enu
   
Categories Menu


本文作者为2014英途硅谷智能硬件考察团员郭晨曦,英途编辑整理。


硅谷历来被视为引领科技浪潮之地:从惠普、仙童开始发迹,到英特尔,微软等公司独步全球,一直到谷歌,脸谱等新兴公司兴起,在不同的阶段始终起了风向标的作 用。现在也不例外:随着世界从互联网逐渐转到移动互联网,未来的趋势物联网以及万联网也初露苗头,由此带来的智能硬件的商机也呼之欲出。为此,我们一行三 十多人踏上了由英途组织的硅谷智能硬件考察团。


这次拜访的公司基本涵盖了智能硬件的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基础的芯片和背光模组,到产业孵化器,到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厂商以及产业链后端的风险投资商,让我们对整个产业有了全面的认识。



上游厂商

mCube是一家华人创办的公司,主要做MEMS芯片和延伸的室内导航服务(由旗下的子公司10 degree负责)。其独特的芯片制造工艺能把芯片做到像沙粒那样小,非常适合用在对大小有着高要求的可穿戴设备上,同时其内部结构不仅能做到水平移动, 同时也能做到上下移动,也就是在X Y Z三轴都可以移动,技术非常领先。


总裁兼CEO Ben Lee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把未来看成是一个“移动的物联网”(IoMT Internet of Moving Things):到2020年,世界上将会有500亿个物体连上网,其中50%就是移动的物体,这就需要更为先进的芯片。正如Ben提到的第3代芯片,其特点是:低功耗,小,而且可抛弃。而mCube就能做到这样的芯片,他们甚至把如沙般大小的芯片做到了名片上。


旗下的10 degree,名字来源于常用9个维度加上气压计,主要做室内定位:通过WiFi和/或蓝牙结合建筑物的地图实现室内定位,可精确到步数。CEO Ramesh还给我们做了现场演示。



Leia

莱娅,一个取自星球大战电影的名字,被用在了一个很独特的公司上。公司是从惠普实验室分离出来的,主要致力于裸眼3D技术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Leia的主 要技术是在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上,运用多方位的投影成像技术来形成3D全息影像。不同于现有的3D技术,主要是通过2组成像,Leia运用了64组成像,通过事先设置好的算法通过背光模组将64张图像合一形成比现有3D更为逼真的图像,而且这个图像是全息的,可以360度观看甚至控制。这个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游戏,医学,虚拟对话,电子商务等。如果一旦成功地商业化,这个技术带给人们的体验将是革命性和无与伦比的。


CEO Peng Zhen告诉我们,他们原来是在惠普实验室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惠普在短命的CEO很突兀地取消了平板项目后,本来不可能出来的他们这些人就很自然地被剥离出来了。令人唏嘘的是,惠普实验室原来有一千多人,现在只有300多人了。曾经的硅谷起源,以创新为己任的惠普在前几任CEO的折腾之下,在长期的发展方面明显已经是力不从心,连这么有前途的项目都主动剥离出去,不禁让人感概万千。


础架构提供商


Google (Android Wear)

谷歌是行业的大鳄,有远见也敢于行动。在成功地用安卓系统布局了移动互联网后,谷歌再度出手,发布Android Wear,意图在底层布局物联网。

我们和谷歌的Android Wear产品团队见了面。Android Wear希望能实现“信息和你一起移动”(information thatmoves with you),主要是通过发送数据,定制化的用户界面和与声音行动结合来实现。目前主要是在手表,接下来会扩展到其他的设备上。从团队的介绍来看,目前已经有 了许多的合作伙伴,包括飞利浦的Hue智能灯泡,Glympse智能手表,Runtastic运动智能手表等。


产品经理Jeff Chang还现场给我们演示了基于Android Wear的一款LG智能手表的使用:彩色界面更为精致;触控和滑动的控制让人易于上手,使用更为流畅;声控的结合让易用性更为方便和亲切。总之,这款手表让人更愿意戴上手并持续地使用。当然,目前主要的问题仍然存在,就是耗电问题,目前基于Android Wear的手表只能使用24-36小时,也就是1天到一天半。相比其他的低功耗智能手表来说,续航时间还需要改进。我咨询了团队,谷歌很清楚地知道 Android Wear的问题,但进一步的答案可能由于商业机密的缘故,得到的回答也模棱两可。


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这样的方向是没错的,毕竟科技要以人为本,简单易用和界面友好终归会吸引消费者的,哪怕其他方面相对还有缺陷。回想当年手机上刚开始装上摄像头时,像素远远低于当时的便携式数码相机,耗电量又大导致整个手机的使用时间都不长。可是看看现在,大部分的人们都已经抛弃沉重的单反甚至便携的卡片是数码相机了,手机摄像无论在成像质量和功耗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相信在Android Wear上也会是如此。


工业设计服务商


Fuseproject

这是一家工业设计公司,和许多设计公司一样,公司设在一个仓库里,通过自身改造打造成了一个充满了艺术情调以及舒适的工作环境,公司里布满了其设计的各种产 品的演示,甚至他们把他们的设计用到了自己的办公环境中,比如“社交椅子”(social chair),Nest温控器,还有苏打水机sodastream。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会议室,全开放式,全木质材料,电影院阶梯式的排布,让人坐在上面充满了艺术感和放松感。


fuseproject于1999年成立,最近刚被国内的蓝色光标收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设计本身,还结合和延伸到了品牌和战略层面的内容,强调“能表达品牌独特价值的产品和体验”,业务范围也实现全覆盖:从产品,品牌,包装,数码体验甚至业务创新。所服务的客户也令人印象深刻,从传统行业的GE, Nike, Nivea等,到智能硬件行业Jawbone, August,甚至还包括公益项目等。当然,这么高质量的设计价格也不菲。


软件服务商

NeuroSky

NeuroSky中文名叫神念科技。一如其名,主要是通过意念来控制外部设备。听起来很神奇,实际上也是如此,主要是通过生物传感器感知脑电波然后结合自身的算法来实现,而且神念已经开发了许多的应用:娱乐和玩具,医疗和健康设备以及教育。CEO Stanley介绍,神念的技术不仅是能感知意念,未来还希望能做到预测未来发生事情的可能性,比如可预测3天之内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这就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很实际的应用。


智能家居


Birdi

谷歌收购Nest在业界已经是人尽皆知,Nest在智能家居领域也是领先的,然而还是有人试图挑战有谷歌支持的Nest。这就是可爱的小鸟Birdi智能空气探测器。Birdi试图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不同的价值定位,除了烟雾探测和基于行为的算法以外,还有空气质量检测以及不同于Nest的用手机静音(而不是 Nest的手势挥动静音)。在人性化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安排:小孩的哮喘,奶奶的关节甚至连宠物的安全都考虑到了。有趣的是,连“不是谷歌 (Not Google)”也变成了一个卖点,由于不是谷歌,他们可以支持iOS和Android两种系统。CEO Mark Belinsky很明显提到对中国的兴趣,提到要面向中国1.1亿的富裕母亲,渠道也计划和天猫合作。看来中国还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市场。

Bosch

博世在物联网早有所布局,依靠其在汽车方面的传感器优势,博世把这个优势也延伸到物联网的方面。给我们演讲的Wen Fuliang先生在语言搜索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对物联网的态度是:真正实现还需要时间,关键点是在于需要创造出用户愿意接受的价值,因为现在的家电 (比如洗衣机)其实已经很方便了。这其实道出了目前智能硬件领域的真正痛点:大部分目前的智能硬件产品的确是提供了所谓智能的功能,但是远远还没有达到让 用户真正方便快捷以及能进一步改善的目标。这其实也是一个产业在刚发展初期的正常现象:物联网的发展远远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复杂,牵涉到的环节也多得 多,要真正达到产业的爆炸性发展,还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希望这一天的到来不再遥远。



August

“八 月”,一个很独特的名字,被用在了智能锁上。创始人和CEO Jason Johnson认为锁是“在你身边”(around you)的东西,并希望智能锁能成为“智能家庭的入口”。他希望把很传统的,静态的锁变成动态的,能对环境有反应的智能锁。想象一下,你拿着每日都会在身 边的手机,走近家门,连钥匙都不用掏出就能直接进入家里;同时也能给临时到家里的亲戚或钟点工设定时间和权限;而一切都尽在自己的掌握。这的确会大大增加 人们的便利性。同时August也很注重风格和个人的品味,为此专门请了工业设计公司做公司全套的工业设计以及品牌形象的设计。有趣的是,国内也已经有一 些先行者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了,比如“科技侠”就已经在预售了。这个行业目前在国内推广的难度之一是,不同于美国市场,国内锁孔的标准不统一,导致严重依赖 经销商(许多同时也是安装商)的安装服务,产品也无法大规模生产。究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精英们来解决。


Canary

智能监控设备,作为抓住了安全这个刚需的设备之一,市场上已经有了许多产品,其中Dropcam就是比较早且比较出名的一家。即使这样,这类产品是否还有改 进的空间呢?答案是还有。Canary就是这么一家。其创始人Adam Sager几个月前刚从Dropcam出来,组建了这家公司。


Canary瞄准的是美国的租户市场(约占35%的房产市场),主要瞄准的痛点是目前大多数的视频监控器安装都过于复杂,而且太贵。Canary的安装只要一分钟,而且 像Nest一样,还有自主学习的功能。由于在家里难免有一些情况可能被误解,比如家里的宠物总是不断在移动,如果因为这个不断地给主人发提醒就显得有些扰 民了。Canary在第一次的时候会问你是否属于正常情况,如果是,它将在下一次出现类似情况是就不再发送提醒或采取预定措施了。如果仅仅如 此,Canary也不会这么有底气推出市场,它还有检测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的功能,还能夜视。它的设计,如同其名字金丝雀,也显得很漂亮,掂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对于这么一款安全产品,Adam也极力强调其安全性,所有用户的视频都进行了加密,连Canary自己也不会进入用户的视频(当然,NSA除 外)。有意思的是,Adam虽然认为市面上的产品价格都比较贵,他却给这款产品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高价:249美元,而市面上目前最高的价格也才到199 美元。看来Adam对他的产品还是信心满满。拭目以待吧。


可穿戴设备


Lumo

Lumo的切入点很有趣:坐姿矫正。看起来大家都不太会意识到的一个很小的事情,却被这家公司敏锐地捕捉到了,并成功地将应用延伸到了医疗,工作,学习以及健身美容的领域。CEO Monisha Perkash女士甚至现场给我们做了演示。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Lumo新一代的产品Lumo Lift在捕捉很小的坐姿变化方面很是灵敏,很快就在手机app上显示出来,而且对于身体姿势的动态捕捉,比如她做了一个瑜伽的动作,也很准确地显示出来了。由于产品是佩戴在胸前,相比放在腰部动作更不易准确地捕捉,而Lumo Lift却很完美地展示出来,不仅让我们对其独特的算法佩服不已。作为可穿戴设备,Lumo也很清楚地意识到时尚(即外观)的重要性,Lumo在设计时特意考虑到了男女不同的审美,力图让产品变得更时尚,让大家更愿意去佩戴,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所谓高科技产品。对于小孩的应用,Lumo在app的设计上力图不让小孩觉得是父母要他们(她们)做的,而是引入一些有趣的游戏等,让小孩觉得好玩而更愿意去使用。科技以人为本,在这里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Basis

Basis是一家做智能手表的公司。2010年成立,2014年3月被Intel收购,成了其新设备集团(New Device Group)的一员,算是智能手表中比较成功的一位了。Basis手表可以对场景进行自动识别,并把数据放在场景下分析。Basis的CEO Marco Della Torre对可穿戴设备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要考虑到哪些是智能手机无法做到而可穿戴设备可以做到的,这样才能体现出相应的价值。


Marco将可穿戴设备描述成是下一代的计算产品。由此可以看出,英特尔在错失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后,已经痛定思痛,不仅撤换了原来的CEO,而且也付诸于实际行动:收购Basis只是其宏大战略的一部分。


在英特尔看来,未来可穿戴设备仅仅在零售方面就预计能达到190亿美元的金额,联网的设备每年增长达到惊人的300%。作为硅谷的代表性企业,英特尔没有理 由再错失这个未来巨大的机遇。英特尔也有实力来实现这个宏伟蓝图:每年530亿美元的营业额中,约19%(100亿美元)被投入到研发中;除了10.5万员工外,还联合了1400万的开发者,同时英特尔还是前5名的软件公司之一。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一步,英特尔开发了“爱迪生平台” (IntelEdison Platform”,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出英特尔对其寄予的期望(如同IBM的沃森实验室一样)。在这个平台下,英特尔打出响亮的口号“for wearable and beyond”(为可穿戴,超越可穿戴):除了业界有名的Arduino以外,还包括了无人机,衣物,环境侦测,机器人甚至土壤测试。同时英特尔也很注重和时尚的结合,甚至和美国时尚设计委员会(CFDA Council of FashionDesigner of America) 都有了合作。在口号之外,我们还看到了许多英特尔的概念产品:比如耳机助手Jarvis、碗状无线充电器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PC时代巨头在新时代所做的努力,这也有助于加快这个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对我们国内的市场会是大有裨益的。




Pebble


Pebble很有名,是因为他们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的成功募资。创始人Eric Migicovsky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但他已经为Pebble定下来充满雄心的未来愿景:不仅仅是成为手机的延伸,而且会是一个新的平台,成为连接互联网和人体的一个界面。目前Pebble也已经初具规模:45万个用户,8000多个app,8百万的下载和实时的数据分析。Pebble在开发者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尽量让开发变得简单,未来开发者可以开发一个应用就能在两个平台上应用。在应对Android Wear方面,Pebble认为自己的定位是以手表为主:功耗更低,更像手表;而Android Wear则更像将手机的功能放在手表上。


Pebble刚发布了第二代不锈钢的版本Pebble Steel:使用了不锈钢材质和大猩猩表面,电池号称能使用5-7天。我和同行的几位团友都买了几个。从我个人的体验使用来看,其实很是失望。外观比前一代有了改观但还不够精致(远不如将要发布的 Withings的智能手表来得好看);屏幕在日光下显示都还比较清晰只是黑白屏精度不够,显示不够精致好看;操控仍是机械控制但还算容易掌握;主要问题在软件上:短信的汉化只找到一个软件,装上后却一直无法使用,导致中文短信的通知一片乱码,体验很是不好,回国后就放在一边了。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是要吸引人购买并使用,要变成“愿穿戴”设备,才能有后来的发展。相对于不菲的价格(249美金加上税),Pebble这样的表现让我不禁怀疑能否真正 吸引用户使用下去,特别是在传闻已久的iWatch(或是 iTime)将要出来以后。



Fitbit

Fitbit是有名的可穿戴设备厂商之一。令我们意外的是,我们一行由创始人之一Eric Friedman来亲自接待我们。Eric初看像个工程师,但开始沟通以后才发现,他是一个对产品有着高度热情,对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竞争毫不退让的人,颇有当年比尔盖茨的风采。


Fitbit于2007年成立于旧金山,算是早期踏入可穿戴领域的探路者,由开始的两个人发展到今天的364人,业务遍布46个国家,渠道覆盖35000个零售店,北美的销售量份额已达到惊人的69%(2014年1-5月),实为不易。对于业内大家比较熟悉的手环,Fitbit也给了一个全面的布局:包括活动记步,锻炼,睡眠,体重甚至还包括食物的管 理。在越来越多竞争者的市场,Fitbit给出的应对策略是“独特性”,这里包括几部分:

1.更全的产品选择

2.创新的技术

3.全面的适用性(涵盖苹果和安卓以及合作伙伴的app)

4.社区(激励使用者以及在家庭朋友间推动改变)

5.品牌:让健身变得有趣!


无独有偶,Fitbit也提出了和时尚结合的重要性,为此开发了极具时尚感的手环,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漂亮的首饰,和时尚女士Tory Burch结合,更加令人无法抗拒。



在时尚之外,Fitbit还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就是通过发布单独的手机app Mobile Track和 Mobile Run来进一步扩大Fitbit的影响。如同小米发布用来刷机的米柚MIUI一样,Fitbit也在运用各种手段来扩大其影响力。


作为一个竞争已经开始日趋激烈的市场,我们不可避免地问到如何增强粘性的问题。对此 Eric的回答是增强消费者的互动和竞争,愉悦消费者,给用户良好的体验,自然就增强了粘性。同时,对于计步器和智能手表的竞争关系,Eric显示出其毫 不畏惧的大将风度。他认为 Android Wear 有其固有的缺点,就是占用的空间大(256MB对比Fitbit的256K),由此带来的耗电量也大,需常常充电,而Fitbit产品的耗电量小得多,充电也只需要7天充一次。即使面对iOS 8自带的记步功能于Fitbit的竞争关系,Eric也是很有自信地认为对Fitbit没有太多的影响,他给出的理由是手机并不是24小时都在人身上,往往有一段时间会不在身上(比如睡觉时),这样会导致记录并不会很精确,而且尺寸相对较大。即使是面对外面的挑战必然作出的反应,还是从中可以看出Eric的精神。


Ring

Ring由一位年轻的日本人吉田卓郎创立,主要是通过一枚戒指来实现控制,输入甚至付款的功能。通过其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其炫目的应用,在实际操作方面,感觉在手势运用方面准确率较高,在文字输入方面较慢。要达到“魔戒”一般的效果,还要学习1天左右的时间。在这美好的概念以及原型产品都已经出来的情况下,我认为这种可穿戴设备还不够自然,还需要在交互方式上做进一步的改进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


Breathometer

Breathometer是一款可以检测酒精浓度的设备。这其实是一款比较平常的设备,可是不平常的是CEO Charles Michael Yim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个基于呼吸的诊疗平台:Breeze可以坚持;Whistle可以检测运动燃烧的脂肪;Air用于医疗检测哮喘,肺功能等,可以用来预测哮喘。据Charles宣称,其产品检测出肺癌的准确率能达到90%,未来在运用纳米科技后,准确率能达到惊人的99%。



Spire

呼吸,是每个人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可还是细心的人在这方面动了心思。Spire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外观小巧可爱,可以佩戴在腰部,通过手机app不但可以了 解自己的呼吸模式,了解自己全天的精神状态,而且还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发送推送通知,比如长时间紧张时,Spire会感知呼吸的模式是紧张的状态,它就会给你发个推送通知,提醒你说“该放松些了”。而且Spire还更进一步,在感知,通知之外,还在预防上下了功夫:通过内置的练习,使用者可以联系或者改 进自己的呼吸状态。在大家比较关心的续航时间来看,Spire可以使用7天,充电可以通过无线座充1小时充好。从这些功能来看,Spire还是一款值得称道的可穿戴产品。


产业孵化器



Plug and Play

硅谷的产业孵化器是很有特色的,在促进创业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参观了著名的孵化器之一的Plug and Play。顾名思义,“插上即用”这个孵化器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各种创业的准备,为创业者打造了一个创业的生态圈,甚至连VC都帮创业者准备好了,有了好的主意,有了一定的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展了,连门都不用出,就直接可以和VC谈融资了。前台的墙上贴了许多在这里孵化或成功孵化的公司,我们还看到了一家被百度收购的公司,据说谷歌早期也是在这里孵化的。当然,孵化器也不是躺在里面睡大觉的温床,这里也奉行末位淘汰的制度,一定时间内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会被请出。这也符合孵化器的初衷:毕竟创业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必须要给创业者必要的压力才能让他们脱颖而出。


风险投资商


KPCB

KPCB在投资界鼎鼎有名。其合伙人之一谢文暄博士(Wen H.Hsieh)得知我们一行的行程比较紧,特意赶来和我们一起午餐。


在短短的一个小时,谢博士和我们分享了他对可穿戴市场的看法。在他看来,这个市场的突破关键在于能耗,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他刚把旗下的一家公司 LuxVue卖给苹果,这家公司擅长做微型的显示屏。传统的方式是在每个像素点上放一个白灯,然后过滤掉不要的颜色,LuxVue则是在每个点放上红色、 绿色和蓝色LED灯各两个,亮度会是普通屏的9倍,同时能耗更低,而且这种显示屏可以用在弯曲屏幕上。估计这种技术将在第二代的苹果智能手表上会应用上去。


同时,谢博士也认为可穿戴(wearable) 要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毕竟这是一个穿在身上的东西,就像一屋子的人没有两个人的衣服裤子重复一样,这一点也不同于手持设备(holdable),比如手机,在外观上可以做到统一(虽然内在会千人千面)。


洛杉矶可穿戴大会 Wearable Tech LA

和国内的类似活动比起来,洛杉矶的可穿戴大会实在称不上是大会,人少得多。但即便如此,这届大会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也是很大的,让我们见识了不同的设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见解,收获颇丰。


大会的主题主要围绕着几方面:

1. 娱乐和健康的融合;

2. 体育和可穿戴设备的融合;

3. 可穿戴娱乐设备和好莱坞的未来;

4. 可穿戴音乐设备;

5. 如何为可穿戴设备创造一个大众市场。


这届大会最出风头的莫过于GoPro了。GoPro以提供用于极限运动的摄像设备而著称。而这次,GoPro大胆突破,将极限摄像机用在了野生动物的考察上,他们将摄像机装在动物身上(大到北极熊,小到蜜蜂),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追踪来进行研究。演讲者 Oliver Starr以前是美国自行车队的赛车手,后投身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头,也叫CEO,但有不同的含义,叫Chief Evangelist Officer, 首席布道官。这次,他甚至带来了两只装了GoPro摄像机的狼,对,真正的狼,来到台上,引起全场的轰动。他认为GoPro改变了他对狼的理解。不得不 说,他们在营销上的确够大胆,够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还有不少公司也展示了他们的产品和技术。Electrozyme推出了第一款可穿戴的生化健身传感器;Senti 8的创意颇为独特:一款在收到信息后可散发出味道的手环;RockMyWorld则提供了一款可以感知运动状态并调整播放相适应的音乐;SkyBell做 的则是一款可视化门铃;Muse提供一款可以测量脑电波的耳机,可以感知人的脑活动状态并用音乐的形式来告知;Avegant则推出了一款结合耳机和视频 的产品:戴在耳朵上是耳机,把头上的圈放下来就可以看高清视频了。


扫描即可分享全球创新趋势